10年烧掉100亿美金,苹果史上最大“烂尾”,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文 |林时砚编辑 | 林时砚哈喽,大家好,小林哥这篇经济评论分析苹果十年造车梦碎700亿美元:从乔布斯的痴迷到库克的摇摆,战略失焦让“会跑的iPhone”沦为科技圈最贵教训,当...

10年烧掉100亿美金,苹果史上最大“烂尾”	,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文 |林时砚

编辑 | 林时砚

哈喽 ,大家好,小林哥这篇经济评论分析苹果十年造车梦碎700亿美元:从乔布斯的痴迷到库克的摇摆,战略失焦让“会跑的iPhone ”沦为科技圈最贵教训 ,当初信誓旦旦说要造车,为什么说放弃就放弃呢?

10年烧掉100亿美金,苹果史上最大“烂尾”	,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10年烧掉100亿美金,苹果史上最大“烂尾”,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泰坦落幕:苹果造车梦碎的双重困局

2024年2月 ,苹果官方悄然宣布终止已推进十年的"泰坦计划",这个曾被寄予颠覆汽车行业厚望的项目最终黯然退场 。

根据内部披露的信息,苹果将原汽车硬件研发团队重心转向生成式AI领域 ,相关岗位面临优化调整 。

消息公布后,苹果股价逆势上涨3.2%,资本市场用脚投票 ,印证了对其战略聚焦的认可 ,但也折射出汽车产业的独特门槛。

10年烧掉100亿美金,苹果史上最大“烂尾”,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回溯2014年 ,苹果高调启动造车计划,从特斯拉、奔驰等车企挖角上千名核心技术人员,初期设定对标特斯拉的高端电动车目标 ,随后转向无方向盘的L5级自动驾驶车型研发,最终又退守低阶辅助驾驶路线。

十年间三次重大战略摇摆,使得苹果在2020-2023年新能源汽车爆发期错失入局窗口 ,这种犹豫背后,是消费电子巨头对汽车产业复杂度的认知不足 。

10年烧掉100亿美金,苹果史上最大“烂尾	”	,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苹果的核心困境在于制造根基的缺失,一款汽车包含超3万个零部件,需联动上千家供应商形成协同体系 ,其供应链复杂度是智能手机的50倍以上。

苹果虽精通消费电子供应链整合 ,但面对汽车制造的精密装配 、动力系统调校等核心环节束手无策。

当苹果还在纠结"造整车还是做系统"时,中国车企已完成新能源产业链的全链条布局,这种产业生态的代差 ,成为苹果难以逾越的鸿沟 。

10年烧掉100亿美金,苹果史上最大“烂尾”,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10年烧掉100亿美金	,苹果史上最大“烂尾”,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中国崛起:三重支撑构筑产业壁垒

中国汽车的突围始于政策的前瞻性布局,2012年起实施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逐步引导行业从"野蛮生长"向"技术驱动"转型。

2025年11月工信部发布的最新政策明确,2026-2027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将分别提升至48%和58%,通过刚性约束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双积分政策的动态调整更形成长效机制 ,使得新能源汽车积分与油耗积分的双重考核,成为推动产业转型的"指挥棒" 。

10年烧掉100亿美金,苹果史上最大“烂尾	”	,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的同时 ,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跟进。截至2024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达630万台,形成"车桩比1:1.7"的全球最优布局 ,彻底缓解了用户的补能焦虑。

这种"政策引导+基建配套"的组合拳,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奠定了基础——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86.6万辆,渗透率升至40.9% ,较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 。

产业链攻坚,从核心部件到生态闭环,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10年烧掉100亿美金	,苹果史上最大“烂尾”,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在电池领域,宁德时代2024年锂离子电池销量达475GWh ,其麒麟二代电池实现5.2C超充技术突破,搭载于小米SU7 Ultra等车型,11分钟即可完成10%-80%充电 ,且在纽北赛道连续疾驰40公里后电池峰值温度仍低于55℃。

比亚迪则通过刀片电池技术革新 ,在能量密度与安全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支撑其2024年销量突破400万辆,出口同比增长71% 。

产业链的优势更体现在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 ,五菱柳机2023年10月成功研发4M20H氢内燃机,最大功率达70kW,成为内燃机零碳化转型的重要成果 。

10年烧掉100亿美金	,苹果史上最大“烂尾”,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吉利自主研发的2.0L直喷增压氢内燃机热效率更是达到46.11%的行业领先水平。

在智能驾驶领域,华为ADS 3.0系统实现城市道路全场景领航 ,小鹏XNGP系统覆盖全国超500个城市,形成与特斯拉FSD分庭抗礼的技术格局。

中国车企展现出极强的市场响应能力,比亚迪秦PLUS DM-i通过1.5L插电方案实现成本精准控制 ,将混动车型价格下探至8万元以内,2024年单一车型销量突破60万辆 。

10年烧掉100亿美金,苹果史上最大“烂尾	”	,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五菱宏光MINI EV以3万元级定价激活微型代步市场 ,累计销量超500万辆,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新能源车型,这种对不同消费层级需求的精准把握 ,构建起多层次的产品矩阵。

海外市场的突破更彰显产业实力,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641万辆,同比增长23% ,蝉联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海外投资达160亿美元 ,首次超过国内投资,标志着全球化从"产品输出"升级为"生态出海" 。

10年烧掉100亿美金,苹果史上最大“烂尾”	,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10年烧掉100亿美金,苹果史上最大“烂尾”,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创新进阶:从规模领先到价值引领

中国汽车的崛起离不开制造业的深厚积淀。五菱汽车的发展轨迹堪称缩影:其前身是1958年创立的柳州拖拉机厂 ,上世纪80年代靠手工敲制出第一辆微型车 ,如今已实现新能源年销量超80万辆,全球累计产销突破3000万辆。

这种韧性在奇瑞身上同样显现,其芜湖工厂实现每3分钟下线一辆新车 ,通过"江海联运"通道直达欧洲市场,2024年出口量占总销量的45% 。

制造端的智能化改造更提升了竞争力,赛力斯超级工厂引入宁德时代最先进的CTP电池生产线 ,采用"厂中厂"模式实现动力电池本地化配套,使问界车型交付周期缩短40%,截至2025年中累计交付超70万辆。

10年烧掉100亿美金	,苹果史上最大“烂尾	”,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工厂内的AI视觉检测系统可在15秒内完成零部件全检,缺陷识别准确率达99.98% ,确保了产品一致性。

产业链的深度创新正在构建技术护城河,在动力系统领域,潍柴动力13升氢内燃机搭载于黄河重卡 ,实现商业化运营 ,有效热效率达41.8%;玉柴YCK16H燃氢发动机以15.93升排量创下行业纪录,最大功率达560马力 。

这些突破使得中国在氢能源动力领域与国际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

10年烧掉100亿美金,苹果史上最大“烂尾”	,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智能网联的差异化发展更形成独特优势,华为采用"不造车只赋能"模式,其ADS智驾系统已搭载于问界 、极狐等多个品牌 ,2024年装车量突破150万辆。

小鹏汽车则自主研发XNGP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无高精地图的城区道路实现领航功能,技术水平比肩特斯拉 。

据预测 ,2025年中国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将接近65%,智能汽车市场规模逼近万亿元 。

10年烧掉100亿美金,苹果史上最大“烂尾”	,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尽管成绩斐然,中国汽车产业仍面临多重考验,核心技术层面 ,固态电池的电解质材料突破、高阶智驾的算法迭代等仍需持续攻关。

国际竞争中 ,欧盟碳关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等贸易壁垒日益严苛,要求企业加快本地化生产布局。

10年烧掉100亿美金,苹果史上最大“烂尾	”	,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此外,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突破50%,市场将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 ,对产品力提出更高要求 。

应对挑战的关键在于坚持创新驱动,企业层面,比亚迪 、宁德时代等龙头已将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6%以上 ,聚焦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前沿领域。

产业层面,"科创中国"发动机碳中和产业科技服务团等平台加速技术协同,推动形成开放创新生态。

10年烧掉100亿美金	,苹果史上最大“烂尾”,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从苹果"泰坦计划"的黯然退场,到中国汽车连续两年蝉联全球出口冠军 ,这场产业变局背后是制造根基、政策定力与市场活力的协同发力 。

中国汽车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燃油车时代的追随者到新能源时代领跑者的跨越 ,未来更将以全产业链优势和持续创新能力,在全球汽车产业的重构中书写新的篇章。

10年烧掉100亿美金,苹果史上最大“烂尾”	,为啥造不出一台车?

本文来自作者[衅建伟]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ddy.com/youxi/202511-58517.html

(2)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衅建伟
    衅建伟 2025年11月18日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衅建伟”!

  • 衅建伟
    衅建伟 2025年11月18日

    希望本篇文章《10年烧掉100亿美金,苹果史上最大“烂尾”,为啥造不出一台车?》能对你有所帮助!

  • 衅建伟
    衅建伟 2025年11月18日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衅建伟
    衅建伟 2025年11月18日

    本文概览:文 |林时砚编辑 | 林时砚哈喽,大家好,小林哥这篇经济评论分析苹果十年造车梦碎700亿美元:从乔布斯的痴迷到库克的摇摆,战略失焦让“会跑的iPhone”沦为科技圈最贵教训,当...

    联系我们

    邮件:视听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