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白杨生,毛白杨死:杨絮飘过京城二十年

如果中国北方的飞絮有一天消失不见,那或许可以追溯到2015年冬天,一个平静的时刻。在北京大兴区前安定村附近麦田的中央,一座用红砖搭建的祭坛上,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刘勇见到一棵漂亮的...

如果中国北方的飞絮有一天消失不见,那或许可以追溯到2015年冬天,一个平静的时刻。

在北京大兴区前安定村附近麦田的中央 ,一座用红砖搭建的祭坛上,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刘勇见到一棵漂亮的古毛白杨。砖红色的祭坛和散落的贡品是关于崇拜的残存,按照《周礼》制定的礼法准则 ,用于祭祀鬼神的社址,必须要有一棵树 。这棵杨树好像明白,自己比城里的杨树漂亮在哪儿 ,它的枝条和树干之间几乎是直角,远远超过其他杨树60°的极限,树冠肆意生长 ,直到看上去像是一颗地球。

从59万年前诞生的那一刻,它就是华北平原的原住民,世世代代、子子孙孙 ,在59万个春天里开花 ,让种子迎风飘散。

毛白杨被人类崇拜、驯服 、直至厌恶 。

在林场,在绿化带,人们先把毛白杨从二倍体改造为三倍体——类似那些畸形的大草莓 ,让它能够速生,填补大国的木材缺口。1960年之后,高大的体型又让它被大量用于抵御沙尘、净化空气。城市里的毛白杨就这样快快地长大 ,直到它们让人难以忍受 。

杨树疯长,人们意识到时,情况已经无法控制。不少研究团队希望攻克毛白杨的飞絮问题 ,他们集中在北京林业大学。刘勇也是其中之一 。1988年,他曾帮助大兴安岭恢复火灾区的植被,在那时 ,提倡模拟自然形态的“近自然林业”概念还未进入中国,刘勇只需考虑尽快恢复植被。后来,他对植物的看法不断改变——哪怕学生喜欢和树聊天 ,在他看来也很正常 ,他提醒学生,唯一的例外是,“除非树也和你讲话了”。

而在困扰北京的飞絮难题上 ,他采取了一种返璞归真的路径,那棵被崇拜的古毛白杨雄株,将成为他研究的起点 。

毛白杨生	,毛白杨死:杨絮飘过京城二十年

2024年4月16日,北京,玉渊潭公园湖面积聚一片片白色飞絮 。(视觉中国/图)

不喜欢春天的人

“不会融化的雪 ” ,最终变成对张博工作的抱怨。

很少有人不喜欢北京的春天,张博是其中一个。他是一名官员,也毕业于北林 ,如今负责治理中国首都严峻的飞絮问题 。那些白的、像云朵一样轻盈的物质,总是在晴朗的春日,携带着芝麻粒大小的种子 ,飘到空中。

它们太小了 ,如果拆分开,那些细小的绒毛,可以轻易钻入人的鼻孔 、眼眶。每个北京人都抱怨飞絮之困 ,只有张博这样的治理者知道,它们究竟是怎样的重担,哪怕只是字面意义上的——“科普中国”曾估算 ,北京每年产生的飞絮约两千吨,重量相当于400头大象 。

它们大多来自杨树和柳树,这两个树种雌雄异株。春天 ,两百万雌株上的蒴果爆裂,种子和附着其上的绒毛也随风飘散,落到地上 ,成了不会融化的雪。

“不会融化的雪”,最终变成对张博工作的抱怨 。北京市民拨通12345,投诉飞絮遮挡视线、引发过敏。抱怨被转到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 ,张博是副处长。一名曾负责回复投诉的职员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几年前投诉最多时,他连轴转到下班也处理不完 。

有关飞絮的每一条信息都会让张博神经紧绷,他有一个挺拔的鼻梁 ,声音很轻,但听上去很有说服力。2024年4月,张博在一档节目中听到 ,有医生说,飞絮是植物的花粉,引发过敏。张博立马联系电视台 ,表达抗议 。引发过敏的主要是花粉,花粉生于植物雄株,而飞絮产自杨柳树雌株 。“我们说飞絮像棉花一样(不会引发过敏) ,很多老百姓是不听的,因为我们的(官方)身份在这,是吧? ”张博说。

那位医生的确混淆了飞絮和花粉 ,而且 ,杨柳树的授粉期和飞絮期并不同步。但飞絮有机会载上其他花粉、尘螨等物质扩散,导致过敏反应 。哪怕只是飞絮本身,也可能因为过于细小和无处不在 ,引发人体不适。

22年前,张博考进北林时,北京已是遍地杨柳。在一些人看来 ,这恰恰是飞絮问题进入公众视野的节点 。北京的毛白杨大多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植树造林运动,到2000年前后,1980年代大规模种下的杨树进入壮年 ,飞絮开始严重了。

人类对城市中杨树的大规模改造由此开始。1999年,《中国绿色时报》曾报道,北京半壁店乡以每年6万株的速度更换杨树 ,且已花费1000万元,而当年北京的人均GDP,是19803元 。

此后 ,对杨树的改造手段越发多样 ,媒体使用的词也触目惊心:打“避孕针”,是在树干上打一个5到8厘米深的孔,让抑制花芽的药水渗入树体内部 ,整个过程要持续10天以上;“换头术”“变性术 ”,是把产生飞絮的雌株,高位截除 ,嫁接上不产生飞絮的雄株。

如今,改造不再局限于树本身,人们进化出一套精细的飞絮管理机制。在2024年的北京春日 ,135支巡逻队要在首都超过100条路线上来回巡查,一旦确认某个点位飞絮严重,全市85支应急治理防治服务队马上听从调配 ,在30分钟内赶到现场处理 。到2025年春天,又一种新技术派上用场,凝絮剂 ,通过高压水枪 、雾炮车、甚至无人机喷洒于树冠 ,使飞絮无法再飞。

人们迫切地需要一种根治飞絮、驯服植物的办法。

毛白杨生,毛白杨死:杨絮飘过京城二十年

2022年5月10日,北京 ,杨树挂着药剂瓶子,药用来抑制雌株产生飞絮 。(视觉中国/图)

“漂亮得令人窒息”

这些林业工作者真正想说的是,人类与毛白杨之间有过蜜月期 。

飞絮成为一个“问题”的时间并不长。很多林业工作者认为 ,1990年代,北京的飞絮污染其实已经开始,但那时沙尘暴频繁 ,人们无暇顾及它们。2000年之后,雾霾又取代了沙尘暴 。某种程度上,飞絮问题 ,是人的问题——城市在升级扩张 、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才让这些白色的“飞毛 ”被重视。

这些林业工作者真正想说的是,人类与毛白杨之间有过蜜月期。这段蜜月期和张博的母校 ,北京林业大学 ,这个中国最好的林业大学有关 。

共和国的木材缺口是靠毛白杨填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是北林教授的朱之悌在2002年接受采访时,曾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说出一连串1980年代的数字——中国每年的耗纸量近四千万吨,是世界排名第二的耗纸大国;中国造纸原料的93%是污染严重的草浆 ,木浆只占3%;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纸浆的花费高达1000亿元,相当于每年投资建设一个长江三峡大坝(编者注:三峡工程初期预计的静态总投资为900.9亿元,1993年5月末价格)。

20年成材的毛白杨是自然界孕育的速生树种 。它诞生于59万年前 ,极具耐心的大自然,让气温升高,位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银白杨向南扩张 ,盘踞在亚热带的响叶杨则向北蔓延,两种杨树最终跨越了2900公里,在燕山和太行山脉中某个河谷相遇 ,或许大自然又耐心等待了上百年,直到杂交事件发生,毛白杨才得以诞生。

但人类不具备这样的耐心 ,20年还是太慢。他们改造植物驾轻就熟 ,通过遗传育种,让植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从二倍体增长为三倍体 ,就能让生长指标大幅度提高 。

朱之悌要培育的,是生长速度快、材质好的三倍体毛白杨。

有人会觉得,从人的寿命来看 ,人类驯服植物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要以几代人为时间跨度——这已经相当快了,只相当于自然进化的零头。

1984年 ,经过染色体替换和加倍技术改造的毛白杨种子,走出温室,但一直到1992年9月 ,朱之悌的硕士生康向阳,才在显微镜下看到有57条染色体的细胞核,正好是基数19条的三倍 。至于区域化试验 ,那已经是康向阳博士后出站时的事情了 。

经过不断改造 ,三倍体毛白杨最终成为一个“庞然巨物”,它的轮伐期缩短为5年,按照朱之悌的测算 ,1万亩苗圃产出的树苗,在5年后即可生产50万吨木浆所需的原料。

但这不是毛白杨带给人类社会的唯一益处。有学者测算过,每棵步入壮年的毛白杨 ,每年吸收首都172公斤二氧化碳,滞尘16公斤,又给首都居民释放了125公斤氧气——当然 ,那时学者没有计算,每棵步入壮年的毛白杨每年要产生多少飞絮 。

在让环境变美的杨树品种竞争中,毛白杨也胜出了。1950年代 ,一次北戴河的会议上,领导人提出要让“祖国的山河全部绿化起来”。之后,北京进入一段被称为“百杨齐发进京 ”的时期 ,先后从东德 、罗马尼亚引入不同品种的杨树 。轮番栽种后 ,它们都遭遇了严重的病虫害,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原副局长刘秀晨曾向媒体回忆,他站在京密路上 ,亲耳听见,洋剌子啃食树叶的“嗤嗤 ”的声音。1995年,这些杨树就被“毁灭性砍伐”。

毛白杨不是外来户 ,它们扛住了病虫害 。刘秀晨曾告诉《北京晨报》,“虽然知道毛白杨有飞絮问题,但是当时太着急了 ,确实没注意性别问题。大量引进了雌株毛白杨。”

它们既不来自东德,也不来自罗马尼亚,而是来自河北易县 。那时的园林工作者对它们有一个评价:“漂亮得令人窒息。 ”

毛白杨生	,毛白杨死:杨絮飘过京城二十年

2024年4月18日,北京,落地的飞絮。(视觉中国/图)

换成雄株

挑剔的人类 ,想要找到一棵更漂亮的树 。

先是虫害 ,又是杨絮 。人类对毛白杨的态度在之后的每一个春天急转直下。就像当年对遭虫害的杨树“毁灭性砍伐”,有人提出,要砍掉毛白杨 ,换上新树种。

换什么呢?

就在2017年前后,很多媒体忽然关注到不飞絮的两个新树种:北林雄株1 、2号 。

这两个品种又和北林相关,这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它俩都来自朱之悌的三倍体毛白杨研究。团队用了三代人才走到这里 ,康向阳接力朱之悌,之后,康向阳的硕士生张平冬又接力了他 。

在被媒体关注前的2000年 ,树种已在山东、河南、河北建立了三片试验林。每年初春和深秋,张平冬坐着绿皮火车和长途汽车,往返于三处 ,调查林木的生长数据。树木沉稳缓慢地生长,张平冬也从硕士读到了博士 。

2014年,北林雄株拿到国家林木良种证。原本为营造纸浆林培育的北林雄株 ,偶然闯入公众视野。一年后 ,原国家林业局首次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关于做好杨柳飞絮治理工作的通知》 。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规定 ,在各项园林绿化工程中,严禁使用杨柳树雌株。

2017年,很多迹象表明 ,北林雄株正在受到作为木材之外的认可。

北林宣传部发布过一篇介绍文章,其中提到,“解决北京市杨柳飞絮问题的方法其实很简单 ,只要在城乡绿化和用材林栽培中替换种植雄株品种即可” 。而北林雄株1 、2号则是“有效解决杨树飞絮问题的适宜替换品种 ” 。

适宜的原因或许很简单:雄株不飞絮、三倍体长得快,如果要换树,能快速替换。没多久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发布消息称,市黄垡苗圃摸索出一套快速繁育体系,繁育的主要品种就是它们。

在400公里外的山东广饶 ,北林雄株已被应用到一些造林绿化工程 ,成活率达90%以上 。

康向阳多次出现在媒体上,为公众解答有关飞絮的问题。2018年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这位学者透露 ,北林雄株1、2号在北京市黄垡苗圃 、通州种业园繁殖了五十多万株,未来有望用来替换城区的杨柳雌株。

然而,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 ,直至现在,五十多万株的大部分,还在原地默默生长 。

“在推广的过程中 ,好多工作,可能不是说我们就能做得了的。比如说,我们想把北林雄株1号在北京应用 ,但政府的想法,有时候和我们是不一致的。”张平冬和他的老师,都不愿多聊此事 。

冠县国有毛白杨林场场长申中文 ,为北林雄株的命运提供了一种未必全面、但具象的解释。他介绍 ,2023年,北京周边某地,从林场采购了2万株雄株毛白杨。最终 ,林场交付了山东乡土毛白杨品种鲁毛50,而非北林雄株,理由是后者幼苗期树干有点弯 ,“不太好看”,要等到长大之后,弯曲的树干才会慢慢变直 。

张平冬解释 ,北林雄株2号的基部确实会有“微微的 ”弯曲,但并不是“不太好看”的主因。北林雄株长得快,但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也更高 ,这是无法违背的自然规律,一些林场不注重轮作,在同一片土地上反复种树 ,导致土壤肥力衰退 ,“苗子长得不好”。

某种程度上,长得快、绿得快才是北林雄株的优势 。而挑剔的人类,想要找到一棵更漂亮的树 。

毛白杨生	,毛白杨死:杨絮飘过京城二十年

2025年4月10日,北京,游人在飞絮之中。(视觉中国/图)

“复制 ”一棵古树

他们曾在昌平找到一棵古树 ,走近了发现,死了,一栋民房紧挨着 ,挖地基时挖断了树根。

在北京前安定村见到那棵漂亮的 、像一颗地球的古毛白杨之前,刘勇找了半年多古树 。

2014年,他接下了一个名为“增彩延绿”的科技创新项目 ,要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绿化工作,培育一种既不飞絮,树冠又开阔美观、适合绿化造景的毛白杨。

不飞絮 ,那就只能是雄株 ,但雄株的树冠通常不如雌株开阔。

刘勇参与大兴安岭火灾区植被恢复的年代,大规模的原始森林很少见,常见的是砍伐之后的次生林 ,这些次生林往往整齐划一,看上去就和城市规整的绿化带一样 。出于成本考虑,那时用得比较多的是两年生落叶松、樟子松 ,缺乏多样性,刘勇也不敢用太大的苗,“生产上支撑不起”。

在决定培育一棵不飞絮的毛白杨时 ,刘勇面前有一条前人走过多遍的路,惯用的育种方式是杂交,像北林雄株一样。但这种方式时间周期很长 ,难以在冬奥会前完成 。

他决定采取更传统的“选育 ”,也就是在北京范围内寻找长势良好 、树冠开阔的毛白杨雄株古树,批量“复制 ”。

刘勇把任务交给了自己的硕士生 ,脸颊上带着些许婴儿肥的贵州女孩张劲。

去哪儿找古树?张劲整天泡在图书馆里 ,“把所有和毛白杨相关的书都调出来” 。书籍不能长时间保存,复印手续麻烦,她只能用手机拍照。

终于 ,一份1980年代制作的表格被打捞出来,上面详细记载了北京地区古树的分布位置和生长信息。张劲注意到,表格是由朱之悌团队完成的——那时 ,朱之悌已经去世9年,75岁的他,没有机会见证毛白杨继续的演化 。

为了找到那棵漂亮的古毛白杨雄株 ,2014年冬天开始,刘勇团队的老师和学生们,从位于清华东路旁的北京林业大学出发 ,去寻找表格里散布于古老京城的四十多棵古树 。依据现有调查和研究,团队推测古杨树大多为雄性。

半年时间里,团队的足迹遍布海淀、顺义、昌平 、大兴等10个区 ,有时 ,单日路程就能达到几百公里,但连续几天一无所获的窘况时常发生。

古树就是人类不断规训自然的最好证据 。这些在改革开放之初被记录在案的古树,面临着比闪电 、山火和衰老更具摧毁性的力量 ,剧烈的造城运动,让钢筋和水泥的触手不断延伸到郊区和农村,道路一次又一次拓宽 ,那些数人合抱的古树,生存空间被逐渐侵占。

表格上的四十多棵古树,大部分早已难觅踪影。很多时候 ,驱车上百公里,只能找到一段朽木 。他们曾在昌平找到一棵古树,走近了发现 ,死了,一栋民房紧挨着,古树的根挖地基时挖断了。

他们需要保持雄株古树的优良特征 ,唯一可行的办法是 ,采集古树的一些芽器官,在无菌条件下,接种营养液和激素 ,培育成与古树基因信息完全相同的小苗。采集到的器官组织会继承古树的年龄信息,生长缓慢,难以成活 。团队只能采集从根部萌发的新芽(根萌条)培育——那是古树浑身最“年轻”的地方。

最后 ,朱之悌团队记录下的四十多棵古树,只找到13棵,有选育潜力的 ,是6棵。

毛白杨生,毛白杨死:杨絮飘过京城二十年

2023年6月,北京大兴 ,京雄1号母株,那棵漂亮的古树 。(张劲/图)

走出温室

那个工作更接近于文秘,每天整理很多资料 ,出汇编 ,写发言稿。

毛白杨继续生长,一代代的学者,则用有限的生命 ,传递着关于树的知识。现在,接力的人中,出现了2010年代入学的硕士生了 。

张劲不喜欢人多的地方 ,很多时候必须和人打交道,又做得不好 。但她很享受采集根萌条的过程。每年春天,她扛着能伸长到5米的高枝剪 ,拎着用来保存样本的液氮罐,上地铁,保安赶她走 ,只能坐公交,往返一百多站,每逢颠簸 ,脚边的罐子剪子 ,发出沉闷的金属碰撞声。

张劲见过各式各样的古毛白杨,有长在墓园里的,有系上红布条的 。她发现 ,一旦站在树下,周围的风似乎能把小小的自己吹拂起来。仰头,高耸的树干就像巨塔 ,越靠近天空的位置,越发深邃。某种强烈的震撼似乎从天而降了,张劲内心涌出一种和古毛白杨说话的欲望 ,想把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都讲给树听 。

从小到大,张劲觉得自己都在某个“框 ”里。她有很多标签 ,学习最好的,最爱做家务的,能帮上爸妈的。从初中到高中 ,家长们说 ,哪个县城中学好,她就考哪个;高考之后,林学也不是她最想学的 ,但为了上211,上别人口中的好专业,张劲报了北林 。

到了研究生阶段 ,她渐渐喜欢上林学了,迫切地想研究出个东西,但研究进展很慢 ,即便根萌条已经是最“年轻”的部分,衰老的迹象依旧十分明显。张劲必须通过激素和连续继代,将已经成熟的组织器官恢复到幼年的生长状态。触发不同植物幼化的“开关”不尽相同 ,具体是用什么激素、激素怎样配比,只能摸索 。

失败的根萌条被倒进垃圾桶,散发出苹果腐烂的味道。

2016年 ,张劲才摸索到触发幼化的“开关 ” ,组培苗的成活率提高到了30%,她想读博,父亲极力反对 ,拗不过父母,张劲只好回到贵州,在某个研究院做研究员。在她看来 ,那项工作更接近于文秘,每天整理很多资料,出汇编 ,写发言稿 。

张劲想再搏一把,上了一年班,又回学校 ,跟着刘勇读博,她惊奇地发现,临走时留下的那批小苗还在 。

2019年 ,又一个春天 ,小苗终于离开温室。一株株树苗,完全继承了那棵古毛白杨的优势,有着接近90°的分枝角。它们成熟后 ,也将会有开阔的树冠,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也能长成地球的形状 。

困难接踵而至。新冠暴发 ,校园封锁,实验林和苗圃都在校外,出不去 ,观测和实验也做不成了。几个师弟师妹不得已换了课题 。张劲硬扛着,还是延毕一年。

有的事情,她会讲给古毛白杨听 ,来年,又给古树带来新的故事,她解释 ,这棵树每年都在倾听她 ,她也应该每年和它说一说近况。

那一刻,她会觉得,自己的命运 ,毛白杨的命运,都处于另一种力量的掌控中 。

2024年春,张劲博士毕业近一年后 ,刘勇团队原本为2022年冬奥会选育的京雄1号,才拿到北京市林木良种证。良种证,意味着进入市场、被投入使用的资格。

毛白杨生	,毛白杨死:杨絮飘过京城二十年

2014年12月,北京大兴,刘勇(左)和学生调查1980年生的毛白杨行道树 ,学生扛着高枝剪 。(张劲/图)

被抛弃,被遗忘

“它长得快,死得也快。”

每个时代都需要一棵漂亮的树。

在北林园林学院教授张云路看来 ,中国的城市绿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毛白杨在不同阶段扮演的角色都不太一样 。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经济,烟尘 、尾气和工业排污随之而来 ,那时的绿化是用于防护和隔离,具有净化空气、防风沙功能的毛白杨能让环境先好起来 。

1992年,随着第一批园林城市的建立 ,绿化开始重视美感,毛白杨地位逐渐下降,城市的规划者们 ,更喜欢“春花秋叶”,“美更多的是指树的形态、形状和花色。比如用一些元宝槭,秋天可以变叶 ,这种季象性的效果就有了。 ”张云路说 。

这段时间也是外来树种大举进入中国城市的开始。根据《北京·市政卷·园林绿化志》,截至1988年末,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已经做了1800多个引种试验 ,至少有46个乔灌木品种定植成功 ,许多都被应用于北京的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化。

如今,城市绿化的理念变成了追求健康 。以公园为代表的绿化景观,不仅要满足拍照 、运动的需要 ,还需要具备亲子、研学和科普的功能。张云路团队正在做的研究,是对比不同树种的固碳能力,让人在环境中更舒适。

那个只用杨树的时代过去了 。张云路接手过不少北方城市的景观规划 ,杨树虽然是基调树种,但更多用在一些防护林和农田防护林的场景中,“在一些古典园林中 ,我们不会用杨树,因为它长得快,死得也快。如果周围有工厂需要生产精密仪器 ,要求不能有飞絮,也不会用”。一个现实困难是,杨树幼苗期很难区分雌雄 ,时有林场混着卖 。

人们不断迭代的需求 ,一定程度上让林学成为一个难免遗憾的学科。

“我们做育种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品种能够推广出去”,张平冬说。现实是 ,不少新品种,会因缺乏推广渠道,在耗光科研经费之后遭到抛弃和遗忘 ,最后只留下一个独特的名字 。

1993年起,为了推广三倍体毛白杨,朱之悌开座谈会、做田间示范 ,试过三伏天乘坐长途大巴,一趟一趟往省里跑,试图说服有关部门 ,甚至还给当时的国务院领导写过信 。但他直到2005年去世,也没等到“三毛杨 ”投产。

当初和张平冬一起参与不飞絮毛白杨培育的另外两名研究生,“早就不干林业”了。

张平冬不太敢让学生独自推进项目 ,像他和他的导师曾经那样 。育种试验周期长 ,许多学生直到毕业,参与的项目还停滞不前。更重要的是,“育种发不了论文 ,发不了论文就毕不了业”。

毛白杨生,毛白杨死:杨絮飘过京城二十年

2025年4月9日,北京 ,新一年的飞絮治理开始了 。(视觉中国/图)

和谐杨

他揣测,原因或许是杨树成本较低,一些地方现在改用低成本树种了。

现在 ,轮到京雄1号登场了。

2024年4月,也就是京雄1号拿到良种证的一个月后,《科普时报》报道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引入京雄1号等优良品种5个,目前已繁育储备不飞絮优良杨柳树苗木(含不飞絮古毛白杨 )二十余万株,在老弱病残飞絮杨柳雌株的更新改造中已应用五万余株 。

半个月后 ,《北京晚报》披露了一个更详细的数据 ,超3万株京雄1号将在北京分批次 、分区域落地生根。

从立项至今历时11年的京雄1号,开始面对和北林雄株曾经一样的关注。

张博对京雄1号很熟悉 。他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京雄1号不仅是在北京本地培育的树种 ,还是在财政经费的支持下培育的树种,是表现最好的几个毛白杨树种之一,“未来都可能加大应用 ”。

“应用推广主要还是看政府的安排 ” ,张劲说。她并不清楚过去一年,具体有多少京雄1号苗木被推广应用,只知道“数量还没有特别多” 。作为育种人 ,张劲和老师刘勇的职责是,定期前往位于昌平、顺义、大兴以及通州的苗圃和新落地的示范点,提供技术支持 。2025年初 ,张劲再一次去观测时发现,那些不断粗壮的京雄1号苗木,已经让原先计算好的株行距显得拥挤。团队只好重新调整苗圃结构。

包括张劲在内 ,很多人感觉 ,风口即将到来 。

2025年春天,申中文感觉毛白杨种苗的行情有所上涨,“大苗小苗都销售得很快 ,价格也涨了”。他解释,这是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提倡使用适合当地生长的乡土树种 ”。另一方面,存量种苗数量减少 ,有点“供不应求”了 。

其实,一年前他就发现,种苗生意突然好了起来 ,之前几年积压的都卖出去了。这位林场场长曾在财政部门工作,他揣测,原因或许是杨树成本较低 ,一些地方现在改用低成本树种了。

现在,北林的毛白杨遗传改良课题组又在培育几个新品种雄株了,它们只产生少量花粉 ,甚至没有 。张平冬也参与了。在自然界 ,不产生花粉,等同于“绝后”,自身的基因终将会湮没于衰老与岁月。但对人类而言 ,无絮无花粉,却意味着“生态友好 ”,未来有被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前景 。这几个正在培育中的新品种 ,被命名为和谐杨。

种下一棵树,在北林只是一件普通又平凡的事。

2017年,张劲硕士毕业前 ,因为没能看见培育三年的京雄1号长成大树,隐隐有些不甘 。一个春日,她从实验室带出几株长得茁壮的小苗 ,来到郊区一处试验林场 。

看守林场的是一个老头,张劲半开玩笑地试图说服他:“师傅我这几棵苗特别好,要不咱们给它种了遮阴。”

老头看起来很高兴:种吧。

张劲将小苗种在林地的围墙边上 ,整整齐齐的一排 。那就是京雄1号的第一次应用。

如今 ,张劲在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院做博士后,仍然研究古树,她感觉 ,人在驯服植物,但自然也在驯服人。“不适合在某个地方生长的植物,它在那个地方一定长不好 。”她猜测 ,小苗们长高之后会遮住一旁的大棚,也可能,“已经被人砍掉了 ”。

杨树高大 、便宜、生命力强 ,从北部雪原到西南山区,不同品种皆有分布,被用来遮阳、治沙 ,制作成家具和纸张。但只有在飞絮的春天,这些布满眼睛般纹路的高大树木才会受到格外的瞩目 。

张劲时常与这些“眼睛”对视,它们永远不会闭上。那些时刻 ,她觉得树也有了灵魂。

毛白杨生,毛白杨死:杨絮飘过京城二十年

2025年3月27日,北京,毛白杨树皮上像眼睛的纹路 。(卢俊成/图)

• (汪韬对本文亦有贡献)

南方周末记者 苏有鹏 南方周末实习生 卢俊成

责编 吴筱羽

本文来自作者[苦卓尚]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ddy.com/life/202506-11266.html

(12)

文章推荐

  • 在12月底有望全面解封(听说12月要封路是真的吗)

    为什么12月1日全面解封月1日全面解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病毒传播情况的变化:随着病毒变种的出现和传播特性的变化,病毒的传播能力可能减弱,同时重症率和致死率也可能下降。当病毒对社会的威胁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政府会考虑解封。疫苗接种率的提高: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种了疫苗,形成了群

    2025年06月10日
    27
  • 【北京昌平天通苑出现确诊病例,昌平天通苑西三区疫情】

    北京昌平天通苑北二区出现本土确诊病例,当地采取了哪些防疫措施?_百度...1、措施对相关人员如何排查:我们通过新闻可以知道北京昌平天通苑北二区在出现本土确诊病例后已经立刻执行全员核酸检测:要知道一旦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那么他(她)密切接触过的人,都要一一的找到。要知道进行核酸的检测和调查,

    2025年06月13日
    24
  • 【北京新冠,北京新冠肺炎最新消息】

    北京有新冠症状买不到药怎么办怎么就放开了1、一是没有症状不要吃药。退热药、感冒药、止咳药、化痰药都不能预防疾病,只能缓解症状。在没有症状时,切不可盲目服药,虽然很多药品都是非处方药(OTC),但不当使用也会出现副作用,容易造成肝肾功能损伤。具体用药建议,请务必按药品说明书服用或询问医生。二是退烧药

    2025年06月14日
    22
  • 前室友举报、母校黑历史翻出,李雪琴“北大才女”人设撑不住了?

    文|碧落千山编辑|可口枫达6月17日午夜,微博用户@老谢同学之你谢哥的页面突然跳出一篇长文。身份证照片压在图下,文字却像刀子:“我曾是李雪琴公司的股东……对如下所述内容负法律全责。”曾经在脱口秀段子里被雪琴调侃为“老板”的他,此刻却把矛头直指这位当红明星。奔驰车110万购入,一年零一个月后打了个4折

    2025年06月21日
    8
  • 马筱梅太难了!直言“他们家孩子太早熟,不适应北京”,惹争议

    文|青栀从大S离世之后,马筱梅就顶着后妈的身份开始照顾对方留下的两个孩子,当看见小玥儿和小霖霖对马筱梅十分喜欢之际,网友们也纷纷夸赞马筱梅是个合格的后妈,可是最近这段时间,马晓梅似乎装不下去了,频频爆出来的黑料都在证明这一点!前段时间,随着高考结束,许多孩子也将迎来暑期生活,小玥儿和小霖霖自然也

    2025年06月23日
    11
  • 广东新增本土确诊(广东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例)

    广东新增多少例〖壹〗、广东新增艾滋病人数为2574例。这一数据是基于2024年1月至10月的统计结果。在这期间,广东省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总数为6990例,其中感染者4416例,病人2574例,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这反映了广东省在艾滋病防控方面所做的努力,但防控工作仍需进一步加

    2025年06月27日
    8
  • 甘肃昨日新增1例本土无症状/甘肃昨日新增病例

    31省份昨日新增本土“1565+7090”本轮疫情何时结束〖壹〗、本轮疫情何时结束近来尚无确切日期,但根据当前形势分析,近期并不会结束。以下是具体分析: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消息,31省份昨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565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7090例。这一数据表明,新增病例数量仍然较多

    2025年06月25日
    11
  • 官宣!郑钦文比赛取消后 温网官博评论区被攻陷 中国球迷白等一晚上

    2025年温网正赛迎来了开幕,首个比赛日备受关注,包括郑钦文、袁悦、张帅率先亮相,最终袁悦、张帅同时输球被淘汰,遭遇一轮游,国内球迷还在期待郑钦文为中国球员拿下首场胜利。原本郑钦文首轮对阵西尼亚科娃的比赛,安排在不早于晚上23点30分开打,但开球时间是一变再变,主要跟温网组委会的赛程编排有关,考虑不

    2025年07月01日
    8
  • 特朗普一旦9月访华,中美将有历史性突破,40多年还是头一遭

    种种消息显示,特朗普一旦9月先访问中国,将是中美历史性突破,同时也是中美建交40多年来的头一遭。今年9月,有两场重量级活动分别在中美举行:一场是9月3日将在北京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另一场是预计在9月下旬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而按照惯例,五常的领导人都会出席“逢十”的联

    2025年07月01日
    9
  • 尴尬的事发生!特朗普亲笔信遭朝鲜拒收,李在明表态,中方判断果然没错

    据参考消息网援引路透社报道,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对与朝鲜最高领导人交流持欢迎态度,此前他在第一个任期里与金关系友好。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对记者说:“总统仍然愿意与朝鲜领导人通信。”报道称,她是在回应位于首尔的朝鲜新闻网的报道,该网站称朝鲜驻联合国代表团曾多次拒绝接受特朗普致朝鲜领导人的信函。

    2025年06月20日
    9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苦卓尚
    苦卓尚 2025年06月22日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苦卓尚”!

  • 苦卓尚
    苦卓尚 2025年06月22日

    希望本篇文章《毛白杨生,毛白杨死:杨絮飘过京城二十年》能对你有所帮助!

  • 苦卓尚
    苦卓尚 2025年06月22日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苦卓尚
    苦卓尚 2025年06月22日

    本文概览:如果中国北方的飞絮有一天消失不见,那或许可以追溯到2015年冬天,一个平静的时刻。在北京大兴区前安定村附近麦田的中央,一座用红砖搭建的祭坛上,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刘勇见到一棵漂亮的...

    联系我们

    邮件:视听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