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一到 ,菜市场的萝卜和白菜就“火 ”了 。有人说它们是冬季护体的宝藏,有人甚至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这两样蔬菜。但问题是,它们真能抵住呼吸道病毒的猛攻吗?
不少人一听说“甲流又来了” ,就立刻囤起了白萝卜煮水 、白菜熬汤,甚至连孩子咳两声也不放过。可这一招年年用,效果却年年不见明显?
甲型流感每年的高发季节并不陌生 ,但今年有点特别 。根据国家疾控部门发布的数据,近期流感病毒中甲型毒株的比例明显上升,且出现交叉感染的趋势。这意味着,单靠饮食驱寒、增强体质 ,已经不足以应对传播迅猛的病毒。
萝卜白菜固然清热润肺,但它们的免疫支持作用非常有限 。维生素C含量远不及柑橘类水果,纤维素虽好却不直接提升免疫力。长期依赖 ,反而可能因营养结构单一导致身体对抗力下降。
流感并非只是嗓子发痒、发烧流涕那么简单。甲型流感的特点是起病急 、传播快、并发症多,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孕妇和慢病人群,可能引发肺炎甚至心肌炎 。靠食疗延误防控 ,得不偿失。
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免疫系统到底需要什么?不是“吃得热”,而是“吃得准 ”。钟南山院士曾公开建议:增强免疫,不能靠盲目补 ,一定要科学饮食+规律作息+适度锻炼 。
真正对免疫力有帮助的,其实是你每天忽略的那些“常见但关键”的营养素。优质蛋白 、维生素D、锌、硒、多酚类物质 、益生菌和Omega-3脂肪酸,才是身体抵御病毒的“底气”。
蛋白质是构建免疫细胞的“砖瓦 ” ,没有它,免疫系统连“兵”都造不出来 。鸡蛋、豆腐、鱼虾 、瘦肉、牛奶,这些才是真正的“免疫补给线”。
维生素D被称为“免疫调节器”,缺乏时 ,呼吸道感染风险大增。冬天阳光少,建议通过深海鱼类、蛋黄 、蘑菇等食物辅助补充,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补充 。
锌和硒这两个微量元素 ,在病毒感染时的免疫调控中至关重要。坚果、贝类、动物肝脏是不错的来源。一把瓜子胜过一碗萝卜汤,不是夸张,而是实话 。
多酚类物质广泛存在于绿茶 、蓝莓、葡萄皮中 ,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它们能帮助清除自由基,减轻病毒感染后身体的炎症反应。
益生菌对肠道免疫屏障的维护作用越来越被重视。酸奶、纳豆 、泡菜等发酵食品可在一定程度上平衡肠道菌群,提高免疫活性 ,尤其适合肠胃虚弱的老人和孩子 。
Omega-3脂肪酸在抗炎方面作用突出。深海鱼、亚麻籽和核桃油含量丰富,能降低慢性炎症水平,为免疫系统营造更“干净 ”的战斗环境。
相比之下 ,萝卜白菜虽然不是“坏人”,但在免疫维持战中,充其量只是“打下手”的角色 。要是让它们当主角,就像让门卫去前线打仗 ,显然不合适。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作息紊乱、熬夜加班、精神紧张,再多的营养也难敌身体疲惫 。规律睡眠能有效提升T细胞活性 ,是天然的免疫助推器。
“早睡三分,胜过人参。”民间老话不虚传 。研究显示,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者 ,其感染病毒的风险比睡足7小时者高出近三成。
运动的力量不可忽视。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 、骑车、八段锦,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 ,可显著提升免疫细胞活性 。但切忌剧烈运动,否则适得其反。
公众对流感的误区还在于“等症状才管”。病毒在体内复制早期就已开始破坏免疫屏障,等到咳嗽发烧再行动 ,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窗口。
许多人把维生素C当万能药吃,其实它更多是辅助抗氧化,对感冒和流感的预防作用有限 。真正有研究依据的是:当身体已有感染迹象时,大剂量维C可能缩短病程 ,但不能预防。
商场里流行的“某某增强免疫口服液 ”,并无足够临床证据支持。食品不是药,宣传保健功能必须谨慎对待 ,尤其对于儿童和老人,更需避免盲目跟风 。
一些人喜欢自制“姜蒜水”、“辣椒汤”,认为越辣越驱寒。刺激性强的食物反而可能诱发胃肠不适 ,削弱肠道免疫防线,得不偿失。
还有人一感冒就猛喝热水,甚至开水灌喉 。过热的水会损伤口腔和食道黏膜 ,反而让病毒更容易入侵。温水最安全,37℃左右即可。
不少家庭冬季喜欢关窗保暖,不通风 。空气不流通 ,病毒传播更快。每天开窗两次,每次15分钟以上,是最基础的防控策略。
在饮食结构中,碳水优先 、蔬果次之、蛋白垫底的模式 ,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免疫需求 。应逐步调整为:高蛋白、低糖 、高膳食纤维的组合,更能提升免疫质量。
过度依赖保健品,是另一个隐形误区。真正健康的免疫力 ,来自多种营养素的协同作用,而不是单一成分的堆砌。片面补充,反而可能造成营养失衡 。
中国传统饮食讲究“五色入五脏 ” ,建议每日摄入不同颜色的蔬果:红色护心,绿色养肝,黄色健脾 ,白色润肺,黑色养肾,五色俱全 ,才是平衡之道。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适量活动是提升免疫的“隐形密码”。比起久坐不动,每天30分钟的散步更能激活免疫细胞 。
在病毒高发期 ,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扎堆聚餐,依然是最性价比的健康策略。别轻信“体质好就不用戴口罩 ”的说法,病毒不会挑人下手。

儿童和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或已逐渐衰退 ,更需要从饮食 、作息、环境三方面入手,构建多维度的“防护墙” 。
“吃饭要七分饱,睡眠要足八小时”。生活节律稳定 ,身体自有节奏。健康不是靠“猛补”,而是靠“慢养 ” 。
萝卜白菜虽好,但别神化。如果说它们是“家常良药” ,那真正的“免疫神器”就是:多样营养、良好作息 、规律运动、科学防护、心理稳定。
甲流毒株在变,健康理念也得变 。别再把简单的食疗当成“灵丹妙药 ”,真正能对抗病毒的 ,是你日复一日的健康积累。
科学不等于复杂,健康也不是玄学。从今天开始,重新审视你餐桌上的选择,远比盲目囤药更重要。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 ,欢迎点赞、评论 、转发给身边的家人朋友,一起提升免疫力,科学过冬 。
参考文献:
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流感监测周报(2025年第45周)》
2. 《营养免疫学原理与应用》 ,中国营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年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 ,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来自作者[衷子晴]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ddy.com/keji/202511-6038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衷子晴”!
希望本篇文章《甲流毒株增多!钟南山劝告:萝卜白菜先放放!这7样才是免疫神器》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冬天一到,菜市场的萝卜和白菜就“火”了。有人说它们是冬季护体的宝藏,有人甚至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这两样蔬菜。但问题是,它们真能抵住呼吸道病毒的猛攻吗?不少人一听说“甲流又来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