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玉良
以色列外交部长萨尔11月16日的那句话像石头一样砸在舆论场中央——“以色列不会同意在以色列腹地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家。”理由摆得极干脆:距离太近 、地形不利、对人口中心构成威胁 。紧接着,国防部长卡茨又补上一句:“巴勒斯坦国不会建立。 ”语气像铁门落锁 ,一槌定音。
外界刚消化完这些表态,以军在加沙的行动又被提上台面 。卡茨强调加沙会被“非军事化”,行动要继续 ,“直到拆除最后一座地道”。这几句话合在一起,就是一份毫不遮掩的政策宣示:不承认、不允许 、不妥协。
世界另一端却在往相反方向迈步 。国际社会普遍认定,两国方案才是巴勒斯坦问题的出路。建在1967年边界基础之上 ,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的巴勒斯坦国,是一个在联合国框架内被反复确认的国家。甚至连许多过去长期保持暧昧、谨慎 、拖延的西方国家,也在今年纷纷站队,让尘封的地图重新亮起一抹颜色。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9月22日那场高级别国际会议上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卢森堡、马耳他、比利时、安道尔 、摩纳哥紧随其后 。这阵列像是往多米诺骨牌第一张上按了下去。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葡萄牙也在9月21日对外发布声明 ,同样承认巴勒斯坦国。过去常常被视作靠向以色列的国家,在民意和国际压力的双重推动下,开始重新校准自己的位置 。
世界一边画出了新的方向箭头 ,以色列则把路栏放到了最前列。萨尔说巴勒斯坦国会“距离以色列所有人口中心几乎为零 ”,说在地形上存在“控制优势”,仿佛未来的巴勒斯坦不仅是国家 ,更是一把压在喉咙上的刀。这样的担忧真实存在,但是它的表达方式像是在告诉世界:这扇门不会开,也不准备开 。
而巴勒斯坦在1988年就宣布建国 ,联合国绝大多数成员国早已承认它的存在,如今又有一批重量级国家加入承认行列。地图上的空白面积正在减少,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名单正在变长。世界正在一点点推动两国方案走回桌面 ,但以色列的态度在往桌子底下推 。
局势就像两条铁轨:一条写着“国际共识”,另一条写着“以色列强硬立场 ”。列车正在越开越快,方向却在分叉。加沙局势依旧紧绷,以军行动仍在继续 。卡茨强调非军事化意味着行动不会停止 ,地道要被彻底拆除。每次行动都会让谈判桌向后挪一点,让未来想象空间压缩一点。而国际社会一次次把“两国方案”扛在肩上,又像是在把谈判桌往前拉。
这场博弈不只是政治——它是生存 ,是土地,是身份,是历史和现实纠结在一起的绳索 。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不是某个国家突然提出的幻想 ,而是几十年间反复被确认、延宕、又被重新提起的道路。而以色列的担忧也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是安全考量 、是地缘格局、是长期冲突留下的阴影。
现在的问题是:世界越走越坚定,以色列越表态越强硬 。这种彼此推搡的姿态 ,让人很难看见道路哪里能够汇合。一个国家的宣布可以简洁,但地区的和平永远不会像发一条社交媒体一样简单。许多国家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那一刻,全球舆论像是同时吸了一口气 ,仿佛看到了方向的微光 。但就在同一时候,以色列的两位重量级部长用最明确的语气把门关上,光也被挡了回去。
巴勒斯坦的街道上依旧有尘土,加沙的夜晚依旧带着浓重的硝烟味 ,而国际会议室里的陈述却越来越响亮。对许多人来说,两国方案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唯一还能让地区少一些痛苦的路 。可对以色列政府来说 ,安全是头顶那块不能碰的石板,他们宁愿道路险峻,也不愿迈进未知。
谈判桌现在看起来像一张被拉扯到极限的布 ,任何一方再用点力气,都可能让破口扩大。但布再破,桌子还在那里 ,问题还在那里,没有谁能单方面宣布它从此不存在 。萨尔的声明像一道硬墙,卡茨的强调像铁丝网。国际社会喊出的却是另一种声音 ,哪怕声音来自不同的方向,语调却相似。地图上两条路径正在同时亮着,一个往前,一个往后 ,一个打开,一个封闭。
中东的风很粗糙,吹过这场表态之后 ,仍旧在提醒外界:局势没有更简单,问题也没有消失 。但风吹得再大,人们仍会盯着那条被确认过无数次的道路。因为它不是浪漫的想象 ,而是不少国家认为仅存的那块踏得下脚的土地。以色列把门关上了,世界却仍在敲门 。声音不会停,门也不会永远关得那么死。
本文来自作者[郭利强]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ddy.com/keji/202511-5840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郭利强”!
希望本篇文章《以色列为何顽固阻止巴勒斯坦建国?孙玉良:若建国成为喉咙上的刀》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文|孙玉良以色列外交部长萨尔11月16日的那句话像石头一样砸在舆论场中央——“以色列不会同意在以色列腹地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家。”理由摆得极干脆:距离太近、地形不利、对人口中心构...